台灣百科全書
Advertisement

台灣的政治派系從戰前以來就有,戰後則分為:

(一)【台中派】: 這名詞並非所有人都是台中人,而是為首的是台中林家的林獻堂,因此以此為名,戰前林獻堂曾創設『台灣文化協會』及領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戰後則擔任台灣省參議會議員,這幫的人馬大多是地主士紳,社會地位及學問也較其他派系佳,故稱為『地主士紳派』,主要的成員有:楊肇嘉、吳三連、羅萬俥、林呈祿、林猶龍、葉榮鐘等人,其活動的團體為『台灣政治研究會』。

這一派的人在日治時期便有多人任總督府的評議員,但在國民黨來後並未受到重用甚至受到排擠,主張透過議會路線來爭取台灣人的權益。

(二)【阿海派】 此派介於『台中派』及『半山派』的第三勢力,領導人是蔣渭水之弟蔣渭川及許丙(許是板橋林家的帳房出身,紅衫軍的許博允的祖父)。

這兩人在戰前的政治理念原本不同,但是在戰後因為要共同對付『半山派』而結合,雖然有共同的對外活動社團『台灣政治建設協會』,但是兩人各有自己的派系,活動也大多在台北,像林衡道是蔣系,蔡萬春及周百鍊是許系。

(三)【半山派】 這派就是日治時期到中國求學或謀事的台灣人,回台後組成了『台灣憲政促進會』,由於外省人被台灣本地人稱為『阿山仔』,因此這批人就被稱為『半山』。

國民黨利用這批人主要是看上他們語言能與上層溝通可做為與本地台灣人的橋樑,因此重用了這批人。

『半山派』有所謂的八大派系,如:游彌堅系、黃朝琴系、劉啟光系、李萬居系、王民寧系、連震東系、李友邦系、客家系。

這八大派系也各自與國民黨的五大派系(孔宋集團、軍統派、CC派、政學系、三民主義青年團)建立政治關係,也為了充實自我的政治實力而扶植地方的政治人物。

如:劉啟光在任新竹縣長時提拔劉闊才為建設局長,開拓了苗栗的劉派;謝東閔在任高雄縣長時提拔洪榮華為建設局長,開拓了高雄的紅派,又任用了陳新安為民政局的課長而開拓了高雄白派(王金平那一派);謝東閔又任用了林石城為屏東的議長而開拓了屏東林派。

此外半山派又提拔了台中的陳水潭為台中黑派掌門人;蔡鴻文為紅派掌門人;林生財為白派掌門人。(顏色的派名是從高雄的洪榮華開始,本稱『洪派』,後來被稱為『紅派』,其他派系為了分別,於是稱為『白派』或是『黑派』;蔡鴻文也稱『鴻派』,久而久之就成了『紅派』)

而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派系,如:台南縣有海派(北門派)及山派(胡派,民視胡婉玲的阿公)之分,海派位居沿海,以北門地區的政治人物為主,屬政經勢力的結合,海派的掌門人是吳三連、高文瑞、陳華宗,後來演變為『台南幫』(包括有吳修齊、吳尊賢兄弟,及侯雨利)。台南山派則是位於善化與新化一帶的政治勢力而組成的派系。

北縣的『三重幫』以陳兩傳、陳萬富、林榮三、蔡詩祥等位於三重一帶的政商家族為主的政治派系,財多勢大。

桃園地區則分為:北區老派、北區親客家派、北區中立派、北區新派、南區中壢吳派、南區張芳燮派、南區葉寒青派、南區中壢劉派等八個派系。大至上是北區為福佬人取勝,南區為客家人取勝,但近年自南區劉派的劉邦友去世後大致為吳伯雄家族所把持(南區有吳、劉、張、葉、林、邱六大山頭。)

新竹在未分縣市前有兩大派系,許金德的東許派及許振乾的西許派,兩人也個有新竹貨運及新竹客運為基礎的勢力;後來縣市分家後兩許勢力不在,大多演變為客家宗親的派系,且大致為寄生在國民黨控制的實力範圍之內。

基隆市則是謝、蘇、陳、張四個派系,謝系就是謝貫一、謝修平及謝國樑祖孫三代(謝國樑之母是台玻林家出身);蘇派則是又稱蘇張派及文協派(因為掌門人蘇德良在日治時期曾創立『文藝協會』)主要產業有基隆一信、白宮大飯店,劉文雄本來就是出自此派;陳派又稱為主流派,本為謝派分支,基隆前市長林水木即為此派出身。基隆的派系變話大,合縱連橫頻繁,派系較難定義。

苗栗分為劉黃二派,也各有大小派之分,劉派的創始人為劉闊才(老劉),小劉派則是劉定國;黃派的創始人為黃運金,後來老黃派為何智輝,小黃派為傅學鵬。其時苗栗的政治人物大多在劉黃及大小間變來變去,主要是看誰給的奶水多。

彰化本分為城內派及城外派,後來因為城外派贊宣傳單印成紅色後,城內派就印成紅色,所以演變為紅白兩派。白派有員林黃家(黃石城、黃上揚及其妹婿謝章捷)、鹽埔陳家(陳釘雲、陳朝容、游月霞),此外秀傳醫院的黃明和也算是泛白派。白派掌握了彰化的第一、二、四、五、十信用合作社,員林信用合作社。紅派則是林進春、林錫山、洪性榮等人。此外還有陳林二派。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