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科全書
注册
Advertisement

大肚王國1540年代-1732年(Kingdom of Middag)為16世紀中期臺灣原住民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準王國」。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台中縣,以及彰化縣和南投縣的一部分。

大肚王[]

大肚王,或稱大肚番王(Quataong),荷語稱為Keizer van Middag,台灣原住民則稱之為Lelien,意為白晝之王或太陽王。大肚番王的首領一直以 Camachat 為名,而干仔轄(Camachat; 巴布拉語)也是大肚番王所轄村社共同使用的平埔部族語言名稱[1],在清朝的土地調查文書中也有干仔轄、干馬轄、干仔旱等由此音譯而來的稱呼。

荷蘭時期[]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起殖民台灣,並兩度出兵攻打大肚王國;「大肚王」抵抗失敗後,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服從,並數次派人南下參加年度「地方會議」,不過實際上大肚王國仍維持半獨立狀態,並禁止荷蘭傳教士在其轄區領域傳教。

明鄭時期[]

大肚王國雖對荷印公司友善,但從未歸順明鄭王朝。1661年鄭成功領兵渡海,擊敗荷印公司軍隊,取得臺灣統治權。由於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明鄭王朝和大肚王國數次武裝衝突;其中1670年大肚王國轄下的沙轆社起兵抵抗,遭明鄭將領劉國軒強力鎮壓,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2]。

清領時期[]

清領時期,大肚王國因雍正年間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失敗終告瓦解,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一帶。

Advertisement